近期,突查一些大數據公司,全行業談虎色變,心里都沒底——這是殺雞儆猴呢,還是順藤摸瓜、一網打盡呢?
自然不能一網打盡,但也不是殺雞儆猴這么簡單。
數據保護喊了很多年,突查大數據公司也非首次,突查會很快過去,同過去一樣。但相同的是表象,不同的是土壤。
數據,一直有兩面性:強調數據資產性,數據是油門;強調數據安全性,數據是剎車。現在,到了踩剎車的時候。
進退由它
最寶貴的資源,都有雙面,既是動力,又是武器。石油重要,有石油禁運;技術引領,有技術封鎖。在消費金融行業,數據也有這樣的雙面,進退由它。
對數據的利用已貫通消費金融全環節,但敏感數據主要集中于風控,數據的不可替代性也體現在風控,數據的雙面性在大數據風控環節得以充分體現。
傳統風控手段,主要是對物風控而非對人風控,更重視抵押物而非借款人本身。抵押物,代表100%可追償,安全無風險;個人信用再好,也不能排除不確定性。所以,對抵押物的依賴,實則是對風險的極度厭惡,厭惡風險的金融機構,必然輻射范圍有限,消費金融,久久被困在一個小圈子里,做不大。
數據風控,則是對人風控,基于人的信息、行為、標簽予以評分,根據評分確定額度和利率。評分結果,本質上是對還款概率的模擬,概率的背后是不確定性和風險。當風控模式從傳統風控過渡到數據風控,對風險的認知和承受有了質的突破,消費金融也就突破了抵押物的牢籠,空間被打開了。
數據風控的典型場景是信用卡,銀行憑借一套信用卡評分體系丈量天下申卡人。最負盛名的信用分產品是FICO分,已成為美國消費金融繁榮生態的核心支柱。這兩年興起的大數據風控,不過是數據風控在數據層面的擴圍,繼而實現了業務空間和邊界的再延伸。
從模式沿革角度看,大數據風控并非無根而生的劃時代創新,仍是漸進創新和演變的典型。僅靠這種漸進式創新,還不足以驅動消費金融的風口,大數據反欺詐的成功才是不可或缺的助力。
2016年,動輒有小貸平臺被騙貸大軍薅光至死的傳聞。當貸款從線下到線上,核實申請人身份、辨別借款人(騙貸)意圖這種原本不是問題的問題成了問題——線下親見,核身很簡單;線上面對一個數字化的身份,辨別真假不容易。
騙貸大軍專業化運作,持續迭代更新;多數貸款公司缺乏人力和實力進行攻防,第三方大數據公司反欺詐的價值凸顯,逐漸成為消費金融產業鏈里的重要一環。這一環補上了,消費金融的風口也起來了。
2016年下半年起,現金貸在江湖崛起,撐起消費金融的大梁。
不過,當數據越來越重要,雙面性就出來了。
不離監管
數據無足輕重時,也是數據監管寬松時;一旦重要性凸顯,監管和規范必然跟上。因為重要的東西要可控,不可控,越重要,越危險。
《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(2016-2020年)》(工信部規[2016]412號)開篇強調“數據是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,是21世紀的‘鉆石礦’”,這么重要,亂采亂用豈不后患無窮。若不加規范,資源流失誰的罪過?
此外,從行業健康發展角度看,數據行業也離不開監管。原因有二:
一則,監管介入,才能驅逐劣幣。市場之手追求效率,劣幣會驅逐良幣。以大數據公司為例,堅持合規采集數據,成本高、數據源受限,與肆無忌憚的數據公司競爭,必然處于下風。久而久之,肆無忌憚的公司反倒成了主流。監管介入,明確數據規范,競爭的重心不再是哪家機構更大膽,整個行業的發展才有堅實基礎。
二則,數據亂象頻發,不得不管。數據,是向善的動力,也是作惡的武器。受惠于數據亂象,國內欺詐團伙從業者已超過200萬人,每年造成經濟損失近千億元;各種“精準”騷擾更讓人不勝其煩。打擊數據亂象,是打擊欺詐的重要一環,與民眾財產安全息息相關,已超越大數據行業自身的范疇。
2017年6月,《網絡安全法》正式落地,與數據相關的有以下幾點:
(1)網絡運營者收集、使用個人信息,應當遵循合法、正當、必要的原則,公開收集、使用規則,明示收集、使用信息的目的、方式和范圍,并經被收集者同意。
(2)網絡運營者不得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,不得違反法律、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收集、使用個人信息,并應當依照法律、行政法規的規定和與用戶的約定,處理其保存的個人信息。
(3)網絡運營者不得泄露、篡改、毀損其收集的個人信息;未經被收集者同意,不得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。但是,經過處理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的除外。
(4)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個人信息,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。
配合法律落地,2017年6月前后,網傳經偵集中約談15家大數據公司,嚴打不合規數據交易,風聲鶴唳之下,大數據公司多有收斂,但不久又故態復萌了。
國內大數據服務公司盡享數據紅利,向來對數據合規關注不足,照市場說法,屬于“創新從灰色地帶開始”,一次兩次敲打,自然難以奏效。但監管環境已經改變,數據規范使用勢不可逆。
2018年9月,人大常委會公布立法規劃,《數據安全法》位于第一類目,屬條件比較成熟、任期內擬提請審議的法律草案。
《數據安全法》已在路上。此次集中突查大數據公司,是數據治理開端,也是環境突變信號。風雷興,雨將至,大數據公司是時候踏上轉型路了。
- Oculus Quest 每周新內容2019-12-16 13:01
- 賽諾報告:輸入法都有AI傍身 領跑的竟是它!2019-12-15 12:12
- 臺積電前11個月營收318.72億美元 全年營收超去年已無懸念2019-12-15 00:12
- 言談霓虹:中國還需要從日本引進什么?這家企業能給你答案2019-12-14 11:11
- 微星主板通過uefi bios設置開機U盤啟動方法步驟2019-12-11 14:02